一次性尿布与人格发展
中国有句老古话:“3岁看到老”,就是说一个人在3岁时已塑造了整个个性的大部分。这个说法同著名心理学家、心理分析治疗创始人弗洛伊德医生的人格发展理论十分相符。弗洛伊德认为,每个人在儿童时期获得的经验会影响到成年后的人格特征。人格的形成是一个有序的发展过程,每个阶段都与儿童时期某些躯体部位感受快感的满足程度有关。他同时又指出,这种满足既不可欠缺也不能过多,因为这会使人格成长固定、迟缓,从而引发往后的人格问题或障碍。
婴儿在2?3岁阶段躯体上的心理敏感部位主要是在肛门周围,儿童在培养正常的大便习惯中适度地在满足心理的需要。如果在此阶段父母对于婴儿的排便控制过严或过宽,都有可能影响他们成人后的心理行为健康。控制过严会使以后人格变得吝啬保守、拘泥小节或过分讲究;控制过宽会使以后人格变得马马虎虎、杂乱无章、铺张浪费、邋遢随便。
如今的孩子以独身子女为多。父母对子女的溺爱从小就已体现。不少父母在疼爱自己孩子时却忽视了科学的道理,在注意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却想不到心理成长发育的重要性。婴儿半夜拉屎拉尿,哭闹不休时,年轻父母缺乏耐心,笨手笨脚地给孩子换尿布,同时又怨声载道,甚至还打婴儿的小屁股。他们却想不到这样的育婴行为会导致孩子人格的扭曲塑造。父母为了求得自己的放心和安顿,不顾婴儿是否有大小便的需要,硬是“嘘嘘……嘘”,“唔唔……唔”地为孩子“把屎”,搞得小宝宝非得挤出几滴尿液后父母方肯罢休。他们何以知道,孩子长大上学后生活自理差,做作业邋遢,文具消耗快等不良行为习惯与当初给孩子“把屎”方式的失误有着密切关系。
一次性尿布给年轻父母如何把握“把屎”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度,不再以自己的愿望来代替婴儿实际的需求,而是给孩子一个“随意拉”的条件,让他们自然地得到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全面满足。
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深奥的心理学理论存在一定的距离,也不是干什么事都能用特定的理论来套。但如果做父母的能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做到更多地符合医学、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客观规律,我们的后代将能培育成为心身健康的全面发展的新一辈。
-
无相关信息
今日推荐
夏季儿童腹泻高发,伊可
- 泰迪熊Teddy Bear :似宝宝第二层肌肤的原生守护
- “受孕之日起不许堕胎”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将通过最
- 奶粉中为何有异物? 奶粉储存需谨慎
- 《奶粉中“虫”从何来? 或是保存不当惹的祸》
- 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呵护婴幼儿成长
- 戴森空气净化解决方案破除室内空气隐患,让婴幼儿
- 英美不明原因儿童肝炎病例升至272 专家提醒留意这
- 读懂母亲的心,伊可新26年长跑守护儿童健康
- 助力疫情期间“不断奶” 达能纽迪希亚守护上海儿童
- 伊可新发布《儿童免疫力提升行动倡议》,你对营养
- 易被忽略的边缘型维生素A缺乏,对儿童健康的影响不
- 重磅!辉山奶粉签约首位代言人,迈出品牌全国化第
- 伊可新维生素AD滴剂PK北欧育儿妙招,你pick谁?
- [新生儿] 新生儿与父母同睡有何危
- [新生儿] 孕育聪明宝宝的10大饮食
- [新生儿] 孕期吃巧克力对胎儿的影
- [新生儿] 孕期不可缺少的几种营养
- [新生儿] 怀孕后不能擅自进补
- [新生儿] 怎样进行孕前的营养准备
- [新生儿] 孕期营养不宜过剩
- [新生儿] 孕妇营养不良与胎儿畸形
- [新生儿] 孕妇营养不良的不良后果
- [新生儿]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